欢迎访问鄂尔多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今天是: 天气:
政策文件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时间:2013-07-30 11:32  来源: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作者: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高技术产业作为提升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已经成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提升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现富民强区目标的战略举措。为统筹促进我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国家和自治区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下,高技术产业依托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产业延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促进了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2010年内蒙古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247.31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25倍,全区范围内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3家,拥有总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58家。初步形成了以稀土新材料产业为先导,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为优势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格局。稀土产业形成采、选、冶、用(新材料及其应用产业)完整产业链,生物产业形成了生物原料药、动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发酵制品、中蒙药、化学合成药等系列产品,风电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高铝粉煤灰制取氧化铝示范生产线等一批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成投产。重型汽车、工程机械、风电设备、煤炭机械、化工机械等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截至2010年底,全区拥有自治区级及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8个,特色工业产业化基地30个,企业孵化器国家级3家、自治区级12家,国家(含国家和地方共建)工程研究中心6家,国家工程实验室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十一五”以来专利申请量占自治区成立以来专利申请总量的43%,专利授权量占总授权量的45.3%。2010年全区专利申请量2912件,同比增长17.5%;专利授权量2096件,同比增长41%。 

三是优势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低排放生产,重大建设项目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全区自主创新项目增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目前,自治区的能源、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建的一批大型煤化工、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项目的规模与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新型煤化工领域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五大示范工程的全国首套装置,均在我区建设而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重点钢铁、有色冶炼企业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有世界领先水平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设备等一批创新技术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为提升产业整体装备水平奠定了基础。 

  四是创新创业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十一五”以来,自治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了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基础、政府为引导、全社会参与的高技术产业发展体系建设,组建了稀土、地下煤气化、新一代煤(能源)化工、马铃薯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制定了一系列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外开放和经济技术合作,全区创新创业环境得到优化和改善。 

我区高技术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全国先进省市区相比、与自治区产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产业总体规模仍然较小。2010年我区高技术产业产值在全国排第24位,高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12%,产值超百亿元的高技术企业较少。二是投入和技术储备不足。自治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处于全国较低水平,2010年R&D支出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仅为0.75%,居全国24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研发投入不足导致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开发滞后,新产品产值在全国排位较后。三是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全区各类人才总数占全区人口总量的6.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3个百分点,人才总体水平排在全国第26位。高技术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企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还存在体制性障碍。四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水平低。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应用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产业发展的基础还不巩固,产业链条短、协作配套能力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技术企业引进和创新成果的应用。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仍然处于下游,排全国第21位。 

  二、发展的环境和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区高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转型升级的压力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一是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进入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性突破时期,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都在孕育新的重大突破,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催生出新兴产业,并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系统级芯片、物联网、先进计算等新技术正在推动信息产业实现质的飞跃,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将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世界经济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在医药、农业、制造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将使生物产业迅速突起。新材料向高性能、纳米化、复合化和绿色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支撑和带动新兴产业和科技发展。我区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具有重大需求和资源、产业比较优势,积极采用最新科技成果,加快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将为我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二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将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为解决资源环境束缚,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有力措施,明确产业发展重点、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市场、实施重大专项行动计划等,促进本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国在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将进一步加快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步伐,以应对新一轮世界科技、产业革命的挑战,化解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我区在未来发展进程中也面临着日益凸显的能源、资源、环境等问题,加快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将成为我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三是国家和自治区政策引导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国务院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对高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做出了总体安排部署,从科技创新、市场培育、国际合作、财税金融支持、体制机制创新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导向。后续扶持政策将陆续出台,将有利于激发产业创新活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为解决高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我区“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和资源价格的过快上涨,导致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逆向流动,高技术产业面临资源配置困境。自治区党委政府基于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增长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更加重视发展高技术产业,先后出台《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工业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加快了产业类型由资源型向非资源型转变,增长模式由速度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增长动力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步伐,构建了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战略部署,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壮大高技术产业规模为目标,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为动力,以实施重大高技术发展专项和培养引进创新人才为抓手,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不断提升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我区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二)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我区高技术产业在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再创新相结合、扩大产业规模与提升产业层次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提升相结合发展的同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集聚发展原则。立足自治区的特色和优势,优化高技术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差异发展。增强特色高技术产业和专业基地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发挥高技术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企业主体原则。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的作用,建设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各类主体协调有序、共赢互利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格局。 

  开放合作原则。充分利用国际产业格局调整和国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整合各种创新资源,拓宽对外交流渠道,开展跨区域合作,全方位推进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的战略合作,通过开放合作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人才优先原则。吸引高端研发项目,落实草原英才工程激励政策,用好用活区内人才,加大海外人才吸引力度,强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集聚和造就高端科技人才、产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着力在全社会形成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总体上实现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基本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 

  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区高技术产业实现年增长速度35%以上,到2015年高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用更加明显,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煤炭清洁利用、生物、新材料在解决资源、环境等瓶颈问题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技术产业投入增长速度保持在3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提升和新建一批创新平台,突破一批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授权专利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提升,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1.5件。 

  表1:“十二五”时期分行业高技术产业产值目标      

单位:亿元 

分行业 经济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属性  

15 医药制造业 177.44 500.00 36% 预期性   

2  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12.58  35.00  36%  预期性   

3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1.77  5.00  36%  预期性   

4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20.00)    预期性   

5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53.49  200.00  55%  预期性   

6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2.03  10.00  79%  预期性   

7  公共软件服务  (15.00)  (30.00)  20%  预期性   

8  稀土产业  (50.00)  (200.00)  60%  预期性   

先进制造  (100.00)  (200.00)  20%  预期性   

节能环保  (20.00)  (100.00)  80%  预期性   

合计 总产值(当年价) 247.31(185) 750(550)  >35%  预期性  

说明:1-7为国家发改委统计类别。8和带括号的数值为自治区发改委依据企业调查情况增加的统计类别与测算值。  

  产业和企业做大做强。生物、装备、新材料、现代煤化工、高技术服务业等成为高技术产业领域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形成一批产业链条完善、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引领带动作用明显、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培育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高技术企业8家,超10亿元的高技术企业20家。  

  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立足现有产业和技术基础,坚持集中力量、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完善机制,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建设一批产业化创新平台,合理布局一批高技术产业基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奠定未来产业竞争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一)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  

  围绕国民经济发展和重大工程的需求,加强材料、工艺、装备的技术集成,研究推广短流程、低能耗、轻污染、少排放、可循环的材料制造技术,建设先进的材料性能评价和质量保证体系。大力发展我区具有资源、产业和技术优势的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结合重点产业应用需要,大力开发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化工材料、装备制造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方面的新产品、新技术,加快生物基材料的发展应用,推动我区材料产业由初级原料型向高新技术产品型跨越。  

  重点发展稀土永磁、储氢、抛光、发光、催化等功能性材料和应用产品,以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包钢稀土集团、包头稀土研究院稀土冶金及功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载体,加强稀土在钢铁、铝业、镁业、煤化工、机电和玻璃陶瓷等重点领域的应用,突破一批尖端的稀土分离和精炼技术,打造包头“稀土谷”。鼓励包钢稀土集团对下游关联较强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突出抓好稀土原料战略储备和资源整合。重点开发硅材料应用项目,打造“多晶硅-单晶硅-电子级硅片和太阳能级硅片-太阳能电池和组件”产业链,建设硅材料及其应用产业集群。开发生产节能、保温、耐火、防渗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引进硅砂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北方砂产业基地。推进呼和浩特F12高强纤维材料、丰镇氟化学高分子材料扩大生产规模,加快碳纳米富勒烯、通信级塑料光纤、高分子新材料及超细煅烧高岭土工业应用等一批项目建设。  

  专栏1:新材料技术及产品开发  

稀土功能材料开发:提高稀土永磁材料、储氢材料、抛光材料、发光材料产品性能、质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功能材料——白光LED用荧光粉、钕铁硼辐射多极磁环、磁致伸缩材料、稀土镁中间合金、热障涂层靶材、稀土磁制冷材料、稀土催化剂、塑料稀土助剂、生物应用稀土产品等。  

稀土功能材料终端应用产品开发:不断提高稀土永磁电机、镍氢动力电池技术性能和性价比,加快电动汽车用、风力发电机用、石油抽油装置永磁电机产业化进程。  

高性能合金材料产业及产品开发:发展硅系、锰系、氮化、铬系、铝硅钛、镁合金、高纯电子铝箔材料等高性能合金深加工产品。  

锗、铀新材料及其应用产品开发:发展重水堆、压水堆、气冷堆系列民用核电燃料组件以及钍资源开发利用,高纯锗及光纤通讯等项目,打造锗、铀新材料及其应用产业集群。  

石墨、碳素深加工产品开发:发展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高纯石墨碳块、石墨复合材料以及锂离子负极材料、动力锂电池、石墨乳、柔性石墨、石墨制品等石墨深加工项目,打造石墨、碳素产业集群。 

(二)做大做强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和生物疫苗。优先发展各类新药和特色原料药,大力发展中蒙药新药研发、动物生化制品、配方颗粒和绿色保健品等,提高甘草、黄芪、麻黄、锁阳、苁蓉、沙棘等道地沙生中蒙药材活性成分提取技术产业化种植水平,加强产品综合开发,建设绿色中蒙药材种植基地,培育形成中蒙药产业链。以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生物物种安全和食品安全保障为重点,开发方便快捷的检测技术、新型诊断试剂、高端疫苗等相关产品,建立完善兽用疫苗产业链。支持干细胞技术研发和干细胞生命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  

  生物农牧产业,以基因工程、分子育种、航天搭载等技术手段为支撑,围绕内蒙古新增100亿斤粮食工程,加强对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向日葵等大宗农作物优良品种研究开发,推进农作物品种改良,加强对脱毒种薯、大粒抗逆性荞麦、优质杂交燕麦及优质林木草种子研究推广,培育形成大宗农作物育种产业链。以满足乳、肉、绒产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遗传工程技术为重点,加快牛羊良种繁育和改良步伐,形成良种繁育产业链。充分利用我区特色资源,依托骨干企业和研发机构,研究开发动植物有效成分提纯技术和农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积极推进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绿色农用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生物制造产业,以开发生物资源、培养生物基材料、生物化工产品为重点,加强现代生物发酵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大力推进酶工程、发酵工程技术和装备创新,培育形成以玉米和畜产品加工副产品为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等生物制造产业链。  

  生物能源产业,在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和赤峰市等周边地区,建设非粮油料作物和高油微藻、油脂原料等生物质原料产业化基地;建设生物质柴油及生物质燃料乙醇等液体燃料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开展以沙生灌木林等燃值高的速生能源植物为原料及农林废弃物直燃和气化发电示范工程。  

  (三)努力做强装备制造产业  

  依托现有装备制造园区和大中型骨干企业,发挥自治区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及产业优势,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模式,加速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运输机械、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优势行业,积极扶持农牧业机械、输变电设备及电子产品、核能、太阳能、风电设备等成长性行业,改造提升化工机械、冶金机械、环保及综合利用装备等特色装备制造业。加快鄂尔多斯、包头通用飞机制造项目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建设。  

专栏2:装备制造业系列产品开发制造  

工程机械系列产品:进一步提高全新系列矿用自卸车、高性能液压挖掘机等的装备技术性能,发展智能化工程机械,全新系列矿用自卸车年产量达到1000台,高性能液压挖掘机达到1500台。  

运输机械系列产品:开发新一代北奔重卡汽车系列车型、专用车系列产品,生产能力达到10万辆/年;提高车桥、新型驾驶室、底盘关键部件配套能力。提高火车车轴、火车钩、火车弹簧、铁路货车等配套产品技术性能和生产能力。  

煤炭综采机械装备系列产品:开发大功率掘进机、连采机、高端液压支架、输送设备、高效煤炭洗选、加工和配煤装备,形成核心部件专业化生产线,实现煤机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到“十二五”末期,形成系列掘进机300台、高端液压支架3000架的规模生产能力。  

汽车整车及发动机等部件系列产品:推进华泰汽车整车制造及发动机、变速箱等配件生产。推进新型燃料发动机、清洁发动机、车用高性能树脂材料、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车身附件、高端自动变速器及配套零件等汽车支撑性辅助装备产业化。  

农牧业机械系列产品:大力发展自走式机、电、液一体化秸秆收获关键装备、马铃薯等块根茎作物生产机械、智能化农作物装备、滴灌和喷灌机组智能控制系统。  

直线管道运输系统建设:重点发展磁管道运输系统及相关产业,加快磁管道运输系统产业化基地建设,进行与铁路衔接煤炭运输的实际运营;建设旅游、观光和物料运输系统及商业运输线。  

风机制造及风电建设:大型风力发电机整机制造重点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5MW级大型风力发电系统,并实现产业化。户用小型风机优化升级分布式和离网型户用小型风机系列产品;建设生活、生产示范基地等。加快大型风电场的布局和建设,并优化现有风电场的示范基地。  

太阳能综合利用:建设2.2MW沙漠太阳能热风试验示范发电站;建立太阳能热发电试验示范电站;建立光伏并网示范电站;建设5MW以上光伏电站示范工程;开展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加快太阳能集热器、风光互补照明等工程的实施。  

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制造:建设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示范基地,运营电动公交车达到600辆。建成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实现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化。     

  (四)突出发展信息产业  

  主动承接信息产品制造业转移,加强新一代半导体材料技术研发,积极发展LED等新型绿色照明产业,支持大型彩电生产企业建设平板电视生产线。通过引进大型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加快发展智能传感器、射频发射器等新产品,扩大税控收款机、读卡机等大宗信息产品的生产能力。  

  以推进三网融合为契机,拓展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安防、智能校园、现代设施农业、煤矿安全监控、食品药品监管等领域的生产消费信息平台建设。依托现有企业,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赤峰等地建设信息产业基地和软件园区。  

  统筹宽带接入、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先进信息网络向边远农村牧区延伸覆盖,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引进电信运营、信息服务及其它IT企业,承接云计算基础设施、互联网数据中心、容灾备份等数据基地建设和信息服务的拓展。  

  专栏3:信息产业推进重点  

提升基础设施能力。实现城市光纤到楼,接入能力平均达到20兆比特每秒(Mbps),农村到相对聚居的行政村、嘎查,接入能力平均达到4兆比特每秒(Mbps)。采取光缆、无线、卫星等手段,继续推进20户以上的通电自然村、林场、农场、矿区的“村村通电话工程”。到2015年,争取固定本地交换机容量达到500万门,固定长途交换机容量达到15万路端,移动交换机容量达到4970万户。全区光缆总长度达到40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8万公里,本地光缆32万公里,基本覆盖所有乡镇。  

加快“两化融合”进程。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两化融合”创新试验区范围内,重点实施龙头企业信息化示范、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达标、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信息基础设施覆盖、信息化普及培训、信息资源开发等6大工程和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9大平台建设工程,抓好50户重点企业“两化融合”试点建设。  

支持“三网融合”建设。按照国家推进“三网融合”的方案和部署,自治区分区域、分阶段进行试点,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地区先行试点,逐步大范围推开。“十二五”期间,主要推进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有线电视网双向升级改造和网络的共建共享,积极推进IPV4向IPV6下一代互联网过渡和商用,3G网络基本覆盖全区乡镇。  

支持云计算中心建设。充分利用我区的能源、气候优势,支持运营商、信息服务和其他IT企业率先在呼包鄂及赤峰地区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推动云计算、移动电子商务等新业务、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开发应用。  

建设容灾备份中心。从信息安全的角度出发,采取政府主导、部门管理、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方式,引入IT企业建设内蒙古电子政务容灾备份中心。  

加快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开展面向公众的网络化服务,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务信息公开的渠道,大部分的行政审批事项实现在线办理。  

推进重点业务系统建设。促进部门业务系统畅通运行、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积极争取国家对自治区金盾工程、监狱信息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建设的支持。推进列入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的信息产业项目建设进度。加快自治区警务信息与社会服务、农牧业综合信息服务、小额移动支付、宏观经济监测与管理系统国产化示范项目建设进度。     

  (五)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围绕两型社会建设,重点开展以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为标志的节能、降耗、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关键设备的制造,开发清洁环保创新产品,形成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新型节能环保产业。加强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治理、清洁生产等装备与技术,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污染防治、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与土壤污染治理修复,预防核辐射,保护环境安全。加强节水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城市垃圾污水处理技术进步及装备的产业化,推进垃圾无害化项目建设。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新型节水技术和设备。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实现生态治理良性发展。  

  专栏4:节能环保技术开发与资源综合利用  

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开发应用:提高装置或者系统的余热余压利用效率,锅炉热效率提高8%,节煤10%,重点工业高效节能技术设备实际运行率达到100%。重点发展循环流化床燃烧、水煤浆燃烧、分层燃烧、热管传热、变频启动、冷凝水低温回收和能量反馈与变频等技术,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粉煤灰综合利用:重点实施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粉煤灰提取铝硅钛合金、粉煤灰提镓等示范工程。实现年提取氧化铝70万吨的目标,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大气污染防治:发展工业锅炉烟气脱硫、脱硝关键装备。推广应用高效袋式除尘器及电袋复合除尘器。发展净化恶臭、机动车尾气和饮食业油烟处理设备。利用高效的二氧化碳的收集和提纯、超临界萃取技术,开发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系列产品。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组织实施钢渣、冶炼渣、脱硫石膏、粉煤灰、尾矿渣等综合利用深加工示范工程,加快发展利用化工、钢渣及有色冶炼渣生产建材产品的技术和设备。发展废塑料再生、废旧轮胎及农业废弃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废干电池回收利用技术与装备。重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的企业集团和生态工业园区。  

(六)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  

  重点发展信息服务、技术研发、工业设计和技术成果转化、质量体系认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大型物流中心、集散基地和专业化市场建设项目,打造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推进园区企业管理和服务平台加快发展,解决企业生产、研发和管理问题,提升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开展物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服务,重点在精细农牧业、工业智能生产、交通物流、电网、金融、医疗卫生领域开展物联网特色示范。建设一批基于信息技术的农产品和物流信息平台、电子交易和远程期货交易平台、城市应急管理和政府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开发和研制适用民族语言和文字的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软件,开拓区内外及向蒙古国出口的软件市场,积极发展动漫、电信增值、信息内容服务新技术及软件开发和软件外包服务,形成较为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建设自治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专栏5:高技术服务业推进重点  

电子商务:综合应用电子商务交易、供应链管理技术,探索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大力发展第三方交易与服务、生产企业供应链信息交换和整合服务,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电子商务模式。通过应用示范,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  

现代物流:通过现代物流信息整合及过程优化技术的综合应用,探索新型物流运作与管理模式,广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射频识别(RFID)、移动终端等先进的物流技术,建设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与应用平台,面向物流企业,提供物流供需信息、服务交易、过程优化与跟踪、信息系统外包等服务。优化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基础设施及装备的利用率。  

数字媒体:重点支持数字媒体内容的技术开发、系统集成与营销运营平台建设,围绕动漫创作、数字影视、数字点播、网络出版、互动影音内容聚合与服务等若干领域,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资质的龙头企业。  

制造业信息化:支持建立自治区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联盟,集成联盟所提供的技术服务资源,围绕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基于软构件的企业业务流程重构服务、产品协同设计、工程分析、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网络化办公、咨询与培训服务等方面,建设基于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模式的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跨企业的制造资源共享和企业间的设计、制造协作,提高企业和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数字旅游:以风景区、旅行社、网络票务代理和电子银行为发展基础,支持景区旅游资源数字化、票务代理和银行支付网络化协同服务等关键技术集成、标准规范的研究开发,在共性服务技术、通讯服务基础设施和旅游目的地营销信息化平台支撑下,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旅游目的地营销信息化产业发展,探索具有推广价值的服务模式。  

节能环保服务:鼓励开展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一条龙”服务;鼓励开展环保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技术咨询服务等。  

远程医疗服务:以医疗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服务共享为目标,以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为依托,支持区域协同医疗共享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以区域服务为半径的包括社区、中、高级医院为一体的三级卫生服务共享架构,使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最大化,培育服务于医疗、公共卫生以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新型第三方医疗服务企业。   

  (七)推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领域信息化,推广信息技术、实用软件、网络服务等技术和产品在能源、化工、冶金、机械装备、农畜产品加工、建材等优势特色产业领域的应用。以开发高性能产品、低能耗生产、高效率开发利用资源为目标,加强新型工艺技术路线研发应用,建立集合 

“先进制造功能、能源转换功能、废弃物消纳和资源化功能”三项功能为一体的先进工艺流程和装备,在全区范围内推行煤清洁生产。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重点对冶金、化工、能源等行业生产过程和装备实施改造升级。运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加强对传统农牧业的渗透和改造,加强重大装备的协作开发力度和行业共性技术装备开放共享。  

  专栏6:煤清洁高效利用  

重点发展“IC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多联产”技术,逐步开展“ICCC+多联产+CCUS(碳捕集与封存)”模式示范。围绕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5大国家示范工程产业化和二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大力开发煤化工下游精细产品深加工技术,打造煤气化、液化、焦化等延伸加工循环产业链。支持无井式地下采煤气化技术及煤制甲醇、煤制精细化学品等产业化技术。推进煤制富勒烯产业化,开展褐煤提质干燥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开展焦炉气提氢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大型硫化床锅炉、增压硫化床锅炉联合循环等洁净煤发电技术。   

  (八)建设高技术产业创新平台  

  强化高水平研发实验设施建设。面向基础应用研究和产业发展需求,在实验动物、生物制药、稀土新材料、新型煤化工、生态环保等5个领域建设具有国家水平、支撑多学科研究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基地。面向重点学科建设和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促进科技基础设施和研发平台的开放合作。  

  加快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建设。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需求,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目标,建设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增强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供给能力。衔接国家创新资源,联合推进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构建相对完善的产业技术开发体系。围绕稀土新材料、矿用机械、现代蒙药、乳品加工、生物制药、动物遗传、煤炭化工等领域建设10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在装备制造、生物育种、高分子材料、砂产业、信息技术等领域建设10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在其他特色优势领域重点建设20个自治区级企业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重点产业新建50个企业研发中心。  

  建立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依托国家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专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以服务中小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有效汇聚区域内各种创新要素,建设一批提供研发设计、试验试制、检验检测和技术推广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周边地区、产业、企业的开放和服务,促进科研活动与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有机结合,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型。加快技术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步伐,实现创新服务机构的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九)优化高技术产业布局  

  推进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坚持把发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完善区域产业链、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强化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功能,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提升重点领域的技术层次和产品档次为核心,集中力量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产业。加快引进培育重点企业和科技创新团队,研制和培育系列名优产品,提高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建设若干产业基础稳固、产业联动性强、产业链条完善的高技术产业化园区和基地,提升辐射示范效应,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式发展,构建高技术产业区带发展的产业格局。  

  推进呼包鄂优势地区高技术产业率先发展,构建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高技术产业经济带,支持泛乌海地区、锡赤通区域、呼兴区域重点建设高技术产业园,集中发展新型盐碱化工、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新能源、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重点建设呼和浩特生物产业、光伏材料产业和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包头稀土新材料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鄂尔多斯和泛乌海地区节能环保示范基地和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赤峰、通辽中蒙药制药基地,阿拉善沙生植物和盐碱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兴安岭沿线乳肉食品及沙草药林副产业加工基地。 

探索城市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实际,促进创新资源向优势地区集聚,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使典型区域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轨道,形成3-5个区域创新中心,进而带动全区高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呼和浩特国家级高新区,呼包鄂高技术产业发展核心区,呼、包、鄂分别建成国家级创新型城市,赤峰市、通辽市建成自治区区域创新中心城市。  

  五、政策措施  

  (一)强化人才支撑  

  落实各项人才政策,提供适合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建立以技术合作为基础的高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相协调的机制。在引进新建项目管理中探索设立高技术人才基金,使项目开发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相结合。大力实施“草原英才”工程,完善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带动科技创新团队的各项鼓励政策,构建“不求所在,但为所用,唯才是举”的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良好氛围。坚持“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原则,加强科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重点的衔接,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重点企业为依托,以改善研发设施条件为基础,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造就各学科各产业技术领域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和专业技术人员,为自治区高技术产业的加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强化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重点支持重大科技攻关、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重要创新平台建设、重点产业示范项目建设,形成政府投资引导、企业主体投入、社会投资跟进的投资格局,到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创新投入方式,探索科技保险、委托贷款、贷款风险补偿、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偿还性资助等多种财政支持的新机制。结合国家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鼓励政府参股、社会投资为主设立不同领域的新兴产业创投基金,壮大基金规模,实现滚动发展。完善盟市科技进步考核机制,督促地方政府提高科技投入水平。建立重大项目立项预算评审机制,完善财政科技经费监管制度,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促进科技投入进一步向高技术产业倾斜。引导重点企业加大研发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确立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  

  (三)加强金融支持  

  引导和协调各类金融机构在高技术产业领域开展股权质押贷款,探索推广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供应链融资、票据融资等贷款品种。发展信托融资、融资租赁和特色理财产品。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高技术产业领域初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融资担保力度,探索知识产权贷款抵押担保等新型担保业务。有政府性资金注入的担保公司,对高技术产业领域的担保额度占担保业务余额的比重不少于50%。积极培育支持高技术产业领域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选择一批信用好、项目优、增长潜力大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推出一批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集合融资产品。  

  (四)促进技术转移  

  推进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新型合作体,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的聚集。整合创新资源,增加政府对中试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企业、投资公司、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共同组建自治区高技术交易平台,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成果产业化为重点、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高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开展国际间科技交流,与北京等发达省市共建科技合作平台。吸引海内外大企业研发机构落户自治区,参照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予以支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专利交易制度,营造自治区产业竞争的良性循环状态。  

  (五)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提高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认识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工业体系的指导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等法规政策,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和重点任务,把高技术产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列入党委政府一事一策议程,制定首台首套鼓励措施,进一步落实高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先配置土地、资源,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形成全社会支持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良好环境。 

(六)加强规划实施  

  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加强宏观部署和顶层设计,定期发布鼓励发展的高技术重点领域项目指南及高技术产业信息,引导社会资源投向,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盟市要根据本规划,制定规划实施方案。研究提出具体措施,明确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和责任,打破部门和区域封闭格局,形成推进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工作合力。加强高技术产业指标统计监测分析,强化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发展状况评估,及时把握高科技发展动向和产业化发展趋势,为党委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加强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工作的考核,研究制定包括产业集聚度、研发投入、研发机构、知识产权、政府服务等为重要内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 

上一篇】  【 下一篇】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
版权所有 鄂尔多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蒙ICP02837263452 联系电话:0477-2299001 0477-2299022 网站地图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北部核心片区高新区总部 邮编:017000